时间 :2013-11-19 原文作者 :李长安
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正式闭幕 。此次全会发布的公报,对新一轮的改革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 。可以预计,未来的改革路径 ,将始终贯彻和遵循本次会议的精神 ,使国民经济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。不仅如此 ,公报还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 ,从而为国企改革的下一步战略指明了方向 。
经过30多年的改革历程 ,我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与此同时 ,影响和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强化和增多 。在改革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 ,启动新一轮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。不过 ,特别应该引起高度警惕的是 ,当前的改革必然会触及利益集团的核心利益,因此 ,对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要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。
三中全会的一个突出特点 ,是十分注重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。在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 、社会建设 、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深化改革,其目标是到2020年 ,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,形成系统完备 、科学规范、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,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。
如何正确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,是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。在改革开放之初 ,随着放权让利的推进 ,政府的干预逐渐扩大,而市场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增强,这是过去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。但近些年来,政府干预过多 、政企不分、政社不分的现象日益严重,“政府失灵”进而导致“市场失灵”的“双失灵”问题十分突出。因此,改革就必须像李克强总理所指出的,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 。此次全会提出,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,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的“主角”地位 。国有企业是历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。但国有企业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,各方人士却分歧严重。三中全会对此给出了明确的答案。
首先 ,确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原则 ,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,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,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,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、控制力、影响力。很显然 ,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被替代 ,也不能被削弱 。但与此同时 ,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也取决于其活力 。从这个角度来讲 ,搞好搞活国有企业 ,是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前提 。
其次 ,公报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也进行了描绘。其要点包括:一是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 。国有企业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 ,必须走出过去头痛医头 、脚痛医脚的改革模式,放弃修修补补的做法。二是要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 ,使国有企业能够尽快变成自主经营 、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。三是改革胆子要大 、步子要稳。胆子大就是要勇于创新、大胆探索,不能畏首畏尾 ,更不能踏步不前。步子稳则要求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 ,实现各方的共赢。而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方式上,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,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。
再次 ,全会强调了公平竞争、清除市场壁垒的重要性 。目前 ,不少国有企业在政府行政干预的情况下,形成了对非公经济“玻璃门”、“弹簧门”式的垄断地位。而公平竞争必然要求扫除造成垄断和其他形式不公平竞争的障碍,这与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具有内在的联系。国有企业改革将重回有进有退 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轨道上来 ,放弃简单的数量膨胀,进而转向追求提质增效的新型发展道路上去 。
最后 ,加快开放将促进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。目前,以上海自贸区建设为标志 ,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局面正在形成。全会提出,要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,以开放促改革。国企只有放在国际经济的大舞台上,努力提高自身实力和自主创新水平 ,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。
总之 ,新一轮的改革攻坚战已经正式打响 ,这既是国有企业难得的发展机遇 ,也同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。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“排头兵”,只有高举改革的大旗 ,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,才能在发展中打破自身的利益格局 ,进而为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。
(本文章摘自《企业观察报》 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