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作者 :董 伟 发布时间:2015-03-24
两会期间,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成为热门话题之一。这种热在会后也得到延续。多家央企的领导接受采访畅谈“走出去”历程以及未来蓝图 。
当下中企“走出去”风头正劲 。经过30多年的苦修 ,中国企业已经逐渐壮大起来,尽管和世界领先企业在很多地方尚存差距 ,但它们已成长得足以在海外一展身手。何况,一些行业的国内市场趋于或达到饱和,急需为扩张的产能寻求出路 。
1979年11月,北京友谊与东京丸一成立了京和股份。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海外企业 ;到2013年底 ,中国投资者设立的跨国公司已达2.5万家 ,分布于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。2000年,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不足10亿元 ;而2013年 ,这个数字为1078亿元,增长超过100倍。
即便如此,对于世界经济舞台而言 ,中国企业仍是“新人” ;对于中国企业自身 ,海外市场仍是充满未知的世界。海外提出中国企业将会是什么角色?中国企业则困惑于他国的温度,频频感到“身在异乡为异客”的寒冷 。显然 ,深度磨合在所难免,也尚需时日 。
目前 ,“走出去”的思路主要还集中于战略谋划 、风险的管控等 。有专家表示 ,中国企业首要的是解决自身布局问题。也有研究者称 ,国际化之路可能满是荆棘,要提高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。还有学者指出,“走出去”不光是企业的事儿 ,政策要有保障 ,社会要有支持。
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 ,不仅心中要有“我” ,而且要有“他人” 。中国企业融入世界市场,追求利润和回报自不待言 ,但利润和回报可以依靠与当地人共同获益去获得 。
最近,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谈及“一带一路”时说,“建设‘一带一路’的主要动力来自我们自己 ,如果没有对方的配合 ,没有对方的需求,这个经济带能建设起来吗 ?”他希望国人要有双赢思维 。
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不是一时之策 ,而是长久之选。那么,中国企业要想“走”得长远 ,唯有给当地提供好的产品、好的服务,为当地人创造新的工作岗位,为他们的生活开启新的可能 。总之 ,要作为一种正能量的存在 ,一个温暖的朋友 。
反观当前,一些中国企业还不会熟练运用当地的法律规范 ,也没找到履行社会责任的最好方法 。它们或许重视维护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,却还没重视社区服务 。它们或许对投资者 、供应商给予了充分考虑,却对当地文化缺少研究。甚至有些企业把在国内养成的恶习带出国门 ,投机取巧 ,偷工减料,恶意竞争……这如何能不砸中国企业的牌子 ?
一位主管海外业务的央企老总说 ,中国企业不缺见缝插针式的聪明 ,缺的是铁杵磨成针式的笨拙 。这种“笨拙”的真意在笔者看来或许就是 :中国人不仅要学会为世界创造,还要学会与世界分享 。
(本文章摘自3月22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